口述史丨五十八载那些教学往事
今天距离我校58周年校庆日
还有 1 天
本期通讯员:
2015级新闻学 焦杨
2016级广告学 曾海燕
我们追不回时光,但可以留住历史。赣师大的历史,从1958年的一块砖开始。
一所大学的沿革,如同人一样,记述着生命的历程,留下了文化的印记。赣师的历史,反映了赣师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,是学校薪火相传的不竭源泉,更是每一代赣师人宝贵的文化财富。
有人说,如果你不了解学校的历史,你又怎么会对她产生热爱?
建校58周年之际,新媒体中心有幸访问了2位分别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进校任职的老教师,为我们讲述过去教学那点事儿。
▲左为赖太禄教授,右为黄庭松教授
赖太禄:
“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。全校上下严抓“三字一话”,很多外地的中小学对我校培养的人民教师赞不绝口。”
1958年,我高中毕业,读的是赣州市高级中学,就是现在的赣州三中。后来,我就去江西大学读书了,也就是现在的南昌大学。
1962年,我被分配到这里。我来的时候,这个条件就很简陋了。比江西大学简陋太多了,人心也不齐,都说“拆庙搬菩萨”,讲撤销的事。(注:学校的前身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。1960年,学校改为赣南师范学院。1964年又恢复赣南师专)
文革开始,老师都下放了,整个学校就剩几十个人,我还算幸运,宣传部长找我谈话,他说你要去赣县的八一四共产党劳动大学教书,文件都宣布了,他问我有没有什么意见。我当时想,这么多人都下放了,我还能去教书,我已经够幸运了,我还有什么意见,去就去呗。
后来,上面又决定把宁都师范、龙南师范等几个学校都合并到赣南师专来,合并以后这里就叫赣南教育学校,专门搞师资培训。宣传部长又来找我谈话,他说你就不要走了,就留在这里当老师,我当时也很高兴,不走了可以留在这里。
当时学校就一栋教学楼,就现在(老校区)办公楼后面这一栋老房子,原来叫实验楼。有两栋学生宿舍,也在现在的学生宿舍的位置,但原来的房子早就拆掉了。一栋我们老师住的筒子楼。
教室多大就不太记得了,有大有小,不是很规范。班级也不很规范,大的大,小的小,大一点的班也有50多个人,小一点的就30几个人。文革期间有几年,学校也不是正规招生的,学生是选派来的,进修性质的。
那时候教室里有什么?什么也没有,就是粉笔黑板,几张桌子椅子,那桌子椅子还是破破烂烂的。我跟你讲吧,70年代,我在中文系当书记,我去四合院,就是学生宿舍,我去看学生。每个房间摆了4张床,4张床就挤满了房间,上下铺的那种铁架子床,等于有8个人。8个人嘞,里面就一张好小的,只够坐一人的桌子和2张凳子。我去看学生,学生也很礼貌,叫我坐,我就坐在床上。我去看了学生我这个心里啊,很难受,真的很难受。|皱眉|
条件太艰苦了。没地方住的学生,就在教学楼旁边搭茅棚住,就跟现在的竹棚一样,还没有现在的竹棚质量好,经常漏水,学生住了好长一段时间。那时候的学生真是艰苦啊。
我刚来师专时,教写作课。文革期间,我就教毛泽东诗词。再后来,我就专门教外国文学。那时候缺老师的,有的老师要教两门课,人一多就合班上大课。
我们的备课就是自己编教材。老师有很多参考书,我们编一本教材,要看很多参考书,工程量好大,真是很辛苦。大热天,电扇也没有,我们穿一条裤衩坐在房间里,蚊子又多,但那时候的人都很刻苦,尤其是文革以前,大家非常刻苦,每天几乎12点才睡,那时候的人钻研精神好强,总希望着以后能做出点成绩来。80年代以后,条件变好了,订教材就更多了,编的更少了。
后来,我担任教务处处长。不说别的,我们学校向来严抓质量,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啊。怎么抓,抓“三字一话”,毛笔字,钢笔字,黑板字,普通话。还有,计算机等级考试,外语等级考试,这些我们都严格督促学生去考的。早些年,我去过很多地方调查我们毕业生的情况,很多中小学校长对我们的学生都赞不绝口,说我们学生基础很扎实。我们学校在外面的声誉一直非常好,很多外地的中小学指名要我们的毕业生。
▲名师合集
黄庭松:
“我们一直鼓励教师出去进修硕士课程。为了办好本科,在教师资源非常紧张的情况下,我们仍然选派全系1/3的教师出去学习。”
我1958年毕业于赣州一中,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。大学毕业之后,我被分配到了北京一所重点中学,北京八中。这是一所高干子弟较多的学校,班里百分三十的同学都是高干子弟,但我是一名普通的老师,与学生的接触就是教学上的,也没有和他们的家长有过联系。
1975年,我回到了家乡赣州,来到赣南师专,在数学系做一名数学老师。那个时候,文革还没有结束,虽然还在搞运动,但狂热的氛围已经基本过去。
我记得我教的第一届学生,是工农推荐上大学的74级学生,然后是75级,76级,这些我都教过。77级开始,全国恢复高考,学校重新开始统一招生。
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这几届学生,他们的水平比较低,很多66级的、67级的,只有初中水平,因为他们那时候初中正好就搞文化大革命,学业就耽误了。没学到多少东西,所以水平自然就差一点。
工农兵教员,当时采用的还是统编教材。“初等数学研究”“代数”“几何”“三角”“高等代数”等都是全国统编教材。教材的水平比较低,不过基本可以反映当时的教学要求。但是,比较难的课程,当时的学生就接受不了了。比如高等代数,虽然学生说老师讲课他们比较满意,但实际上学得好的人不多,应该讲,是水平差的太多,好多东西学生都听不懂。
恢复高考后的77级那一届学生,年龄差得比较大。我那时也算有十五年的教龄了,班里最大的学生,就比我小个七八岁,小的也有刚刚应届的高中毕业生。但那时候的学生,应该讲,大部分人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。到他们要毕业的那一年,学校正好决定要大扩张,所以当年留校的人很多。我记得,我们77级数学系2个班里,将近20个人留校。
从1982年,学校开始有计划地筹备复办本科的工作。要办本科就要准备一些本科课程,数学和文学又不太一样,专科的数学难度更低。当时学校就准备在专科班里面,开设本科课程。
当时学校就让我开一门《近世代数》。我们打算采用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张禾瑞教授编著的《近世代数基础》,这是那时候全国基本都会用的教材。
我记得学校通知我开课,是在头一个学期的学期末,要求是下一个学期就开。所以,我就用了整个寒假重新学习了一遍,因为我离开《近世代数》也有十多年了,于是我看完了这本书,做完了里边所有习题,然后我就开始准备教案。后来,这门课就成为专科和本科的传统课程。
当然,还有其他一些本科课程。比如后来我们又开设了《初等数论》,这门课,我们是没有教材的,所以我们就自己编教材,自己上课。接下来的时间,学校也是一直在为办本科努力,陆陆续续又开设了类似《图论》,这门课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真正形成一门课,但到了我们教书的时候,很多大学的数学系都已经开设了这门课,所以当时我们系里,三个老师就一起学习这门课。
做了这些准备以后,1985年,我们学校数学,文史,物化等专业就一起办本科。85级学生就是我校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,学制由3年改成4年。当时也同时招收专科生,所以学生比较多,班级也比较多。
85年,我担任数学系副主任,主管教学。当时我们引进了比较多的青年教师,但是硕士博士非常之少。随着教学的展开,如果教师的水平不能提高的话,我们学校的本科非常难办下去。所以,我和当时的系主任商量,选派老师出去进修硕士课程。尽管当时我们的老师资源非常非常紧张,我们还是选派了全系近1/3的老师出去。
剩下的老师,工作压力自然非常大了。尽管我当副主任,但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教学第一线,包括我们的系主任也是。而且我们两个的课时数,和一般的老师也一样都是一周12节。
到了90年代初,全国上下都在讲要增加本科院校里硕士教师的比例,因为我们系比较早就开始了这个工作,一直鼓励教师进修硕士课程,所以当他们读完回来时候,我们系里教师是硕士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。
总的说,从我们数学系来看,我们学校的教学水平应该说是逐年提高的,起码从我来说,我75年来到学校,系里从没有本科课程到慢慢课程齐全,这一转变,应该说是因为我们当时老师的努力,那时候确实有一些水平较高的老师。
从学生来看,应该说当时我们学校的学风是不错的,大多数学生都很努力,但也有个别不太努力的学生。那时候,学校为了抓学风校风,执行的办法是没及格就留级,留级两次就开除。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把控是严苛的,所以学校也是逐年进步的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y03414j16t5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▲口述史视频
(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)
☟☟☟更多关于校庆精彩请戳☟☟☟
校史 校友录 签名墙 校园回忆
拍摄 / 钟常宇
编辑 / 江燕燕
赣南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
订阅号/gnsfdx1958
QQ交流群 / 139659610
赣南师范大学新媒体中心
聚焦赣师 关注身边